第954章 后记(六)(2 / 2)

长孙无忌道:“这孩子走之前也不行礼吗?”

还以为骊山的孩子能有多厉害,差点以为这么小的孩子都能给骊山调度生产了。

房玄龄手拿着弟子所写的文章,笑道:“教孩子,帮着骊山处理一些闲杂事。”

“你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准备这些了吗?”

看着李象的神情,张清清狐疑道:“你今天是怎么了?怎么一惊一乍的。”

在骊山骊山工匠的安排下,承天门的修缮开始了。

张清清双手背负,又道:“这承天门刚刚炸了,要重新修起来才是,等新的承天门建设好了,再去炸其他地方,更为稳妥。”

画像中的爹爹并不好看,像是老迈了许多。

还有部分留了下来,这些人的处境也不会太好,会像奴隶一般地活着。

雕刻着龙纹的石柱立在两旁,高有十丈。

“以前爹爹造出来的摆钟现在已用不上了,魏王舅舅用三百个摆钟同时做实验,发现秒针的运作误差很大,便开始抛弃以往笨重的摆钟,想要造出更精细的时钟。”

但有学习骊山学术的学子,他们的立场都特别坚定。

这也是这些年朝中一直以来这么被动的原因。

尤其是袁天罡,他老人家近来编撰了一卷书,书名便是物理。

现在太子的成长让他很满意。

正乾二年的六月,一个消息传来,金春秋东渡大捷,这一战倭奴又死了很多很多人,据说都已死绝了。

更有聊斋,西厢等等故事,在读书人之间传播。

给人一种肃穆又大气的感觉。

以免将来再出现第二个张阳。

挡不住这位表姐要将凌烟阁拆了重建,还要将这些功臣的画像用琉璃框装起来。

这卷书便编入了道门,成了道门弟子必读的一卷书。

排在首位的还是赵国公长孙无忌。

这让皇帝异常恼怒,随后准备在来年将内阁的成员增加到七位。

“你说清清那孩子呀,她最近放假了,每年都有两三月休息的。”

西方送来了消息,张士贵大将军渡过了里海,一战定乾坤。

张清清继续道:“其实我看好长安城的另外几面城墙。”

这件事县侯是知道的,没有阻挠。

房玄龄站起身将图表收拾了起来。

张清清走入凌烟阁,打量着凌烟阁内的一张张画像,这是贞观一朝,进入凌烟阁的二十位功臣。

长孙无忌的目光看去,张心安正看着一张图表发呆。

李象迟疑地低声道。

骊山的第一次修建,朝堂与皇帝都很满意,第二次修建自然是欣然接受的。

十四岁的张清清,双手背负看工匠们重新铺设太极殿的地基。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看了许久,这孩子做事很有耐心,他做的事也很简单,只是将卷宗中的账目,填入图表中的位置。

张清清继续道:“其实要炸了也不是不可以?”

他还是渴求这位大唐皇帝能够给新罗人户籍,将新罗人编入大唐的户籍,从此也成为唐人。

许敬宗看完奏章,放在了要呈给陛下的奏章当中。

这些故事所表达的深刻意义都足以传世。

李象坐在凌烟阁外,双手撑着下巴,这个十一岁的太子很迷茫。

迷茫的是表姐实在是太有钱了,更迷茫的是表姐胡作非为,父皇也不管,皇爷爷也不管。

并且愿意治理百济。

其实太子一直没有找到老师,而是这两年一直跟随这位表姐在学习知识。

还有一些以黄老学说自居。

皇宫自前隋以来到了武德年间,便停止了修缮,现在的宫里还保留着许多前隋年间的样式。

自从上一次看了凌烟阁之后,张清清总觉得这里太过小气了,她对李象道:“既然是功臣画像就应该用琉璃框装起来,这才像是功臣的模样,再者说这凌烟阁也太小了,要扩大才行。”

似乎陛下有意无意让太子跟着这位骊山的小郡主。

李象点头道:“父皇确实有这种打算。”

物理一书可以解读世间万物。

长孙无忌迟疑道:“这么简单?”

“啊?”

许敬宗收到辽东眼线送来的奏报,得知了金春秋是如何屠戮人命的事。

金春秋又一次来到了长安城,这一次皇帝李承乾终于给了新罗人户籍,并且将新罗改为新罗郡,施行大唐规制。

“张阳的女儿也是如此吗?”

张心安笑道:“有呀,虽说我记不住这么多,但我大概可以知道关中每天产出布匹多少,通过产出的布匹再推算价格,就可以知道产出赋税多少。”

长孙无忌稍稍点头,“当然。”

张心安又道:“其实小子懂不得太多,家里有什么产业,有什么家产总要明白的。”

房玄龄将图表卷起,低声道:“孩子的学业很紧张,每天能够玩闹的时间也很短暂,他在老夫这边听了课,他就要去学下一门课。”

长孙无忌又问道:“你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吗?”

自世家覆灭已经过去六年,这些年大唐的文道正在飞速地发展,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长孙无忌感慨一声。

左看右看,也在这里看不到什么自己想要的,便转身离开了。

“火车?为何?”

这些年就解散了差不多了。

在房玄龄这边上了课之后,张心安还要去找魏王舅舅学习数术。

看到孩子脚步匆匆地离开。

它与别的学识不同,就说物理一道,十分受到道门中人的推崇。

再一看这个图表各县的作坊类别,填入每天的产量。

大唐自立国以来,便是这种磅礴大气的感觉。

让太子熟悉骊山很多领先的学识。

张清清道:“我就是这里看看。”

这是扇又高又显大气的石门,联接着两边的城墙。

在如今中原的众多学说中,只有骊山学术派的学子沿袭着当初张阳的志向,除了将关中连接洛阳,还要兴建大西北。

既是骊山学术派的传承,凡有骊山学子,都以建设中原为志向。

在实际效用下,骊山学术产生的效益也是最为明显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loushuwu.cc。手机版:https://m.loush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