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语言与文化之争(2 / 2)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文化的冲突,不只在课堂,也在日常.
在某年端午,打狗街头照例搭起龙舟与香案,不料教会学堂以「妨碍交通、迷信活动」为由,请求总督府派兵「清理」河道.
数百人围聚於码头,与殖民警队对峙,一名年轻人向空中抛洒香灰,大喊:「龙舟是我阿公的,不是你们nV王的!」
虽未爆发暴力冲突,总督府仍派人封锁节庆活动,改由学堂举办「公民教育日」,讲述英l历史与制度.传统节日自此被视为「可有可无」.
另一方面,英国教会推动的「圣诞节」逐渐在城市中出现.殖民官邸张灯结彩,孩童领糖果,教堂里唱诗班传来圣歌.部分士绅为与英人交好,也仿效挂起绿树与红丝带,尽管不明其义.
「今人拜耶稣,明日还拜妈祖.」一名市井妇人摇头说,「咱就是活在两头.」
---
四、语言的疆界
最终,一切都回到语言本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年幼的孩童开始用洋文数数,用英语称呼老师街边商贩学会说「cheap」与「」来招呼英兵.市集的黑板上,有人用粉笔写下混合语句:「买rice,送fish.」
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价值的载T.当人们说出不同的语言时,他们也学会了不同的思考方式.
英方教育官员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当本地人能用英语思考,福尔摩沙即真正纳入帝国秩序.」
但在寺庙深处,老旧的神像依然矗立,香火未断.语言可以被教化,信仰与记忆,却仍在某处静静存续.
---
1845年春,福尔摩沙殖民地的教育制度初步成形,文化规范开始落地.然而,语言与文化的拉扯才刚开始.在这座岛屿上,英语与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并行不悖,时而混合,时而冲突.
这片土地,学会了双语,也学会了双面.
文明的教育,不总是引导,有时也是一场遗忘.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高辣小说网https://www.gaola.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