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语言与文化之争(1 / 2)

若说征服始於军事与港口,那麽真正的统治,从来都藏在语言之中.

自维多利亚书院在北部开办後,福尔摩沙殖民政府於1843年陆续在府城、鹿港与打狗设立「初等英语学堂」,强制所有受资助士绅子弟入学,并规定殖民地未来的低级行政人员必须具备基本英语能力.

新一代的孩子们学会称「」而非「官」,念「」而非「父」,在晨祷中背诵《主祷文》,而不是朗读《三字经》.

---

一、两种学堂的对峙

在府城西侧,一间历经三代的私塾「书林堂」仍坚守着传统教学.塾师h景宗,年过五旬,一身青布长衫,执教三十余年.当地人敬称他为「h先生」.

h先生每日授《大学》《中庸》,课前焚香,课後习字.他对英式教育不以为然:

「彼辈以洋字为圣典,轻吾先圣之道.此辈学子,学得几句,便弃根忘本,可叹、可叹.」

但他的学生一日少过一日.几名家长悄悄将孩子送往英语学堂,说那里不但发文具,还保证未来「有出路」.

有日,他发现其中一名学子将《论语》写成了「LunYu」,气得当场罚站三日.h先生抬头望向天花板,低声自语:「这天,是改了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焚书事件

1844年,总督府颁布新规:「公立书院不得教授迷信书籍,包括风水、占卜、天命等章节,违者查封.」

这条命令触怒了不少地方塾师与学子.一位来自鹿港的教习在夜间焚毁《相书》与《地理要诀》前,跪拜了三次,留下一句话:

「我教了半生,如今却得烧书为生.」

隔月,一群家长联名向总督府递交请愿,要求保留《四书五经》课程,理由是「道德与文字之根本不可弃」.总督府回覆含糊,只允许《大学》《论语》作为辅助,但必须由英籍或授权教员审定内容.

英方称之为「文化调整」,民间则暗地里说是「削骨留皮」.

---

三、信仰与节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