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教堂与铁路(2 / 2)
总督府遂设置「工务调解人」,指派本地识字仕绅担任桥梁.第一位被任命的,是来自鹿港的庄锡元.他早年曾在澳门学过简易英文,被怀特牧师推荐入总督府担任通译.他的工作日记中写道:「工人以饭为本,工程以气为命.一口G0u通之语,胜十番鞭子之责.」
但亦有人从中看见机会.来自鹿港的盐商蔡家,主动提议设立铁路转运站,并投资修建中途仓储设施.总督府给予回馈,允许其家族三年内独占南段铁道货运税.
铁路虽仍未成网,但英国人已将统治的钢轨向北铺开,从港口深入内陆,像是一把cHa入福尔摩沙地心的钢笔,准备书写下一页.
---
三、文化的碰撞
府城的传统信仰依然强盛,妈祖庙与文昌祠香火不绝.当地人议论纷纷:「教堂唱歌会招雨?还是驱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他们说他们的神是万能的,可为何要人捐钱盖房子?」
文昌祠的主事人甚至向仕绅公所提出异议,认为洋教破坏「书香正脉」,将来恐损科举之气运.但因英军驻守严密,传教士与总督府关系紧密,仕绅们多选择低调处理,甚至有私下送子入学者.
在教堂内,怀特牧师开始尝试在讲道中融入儒家典籍,甚至诵读《论语》开场,以求与地方士绅搭起一座语言与文化的桥.
而对一般百姓而言,英式教学尚无x1引力,但铁路带来的新商机却让一些机灵人开始调整方向.府城西街出现第一家贩卖洋墨水与纸张的小舖,店主声称:「未来写信,要用英文字,不会拼,怎做生意?」
至於铁路,更多人只看见它穿越田野,扬起泥沙,与牛车争道.
「我们的世界变了,但还不知变去哪里.」一位农夫在酒馆里对人这麽说.
---
1842年末,福尔摩沙的第一座教堂已完工,铁路奠基,殖民政府建立第一套基层行政制度.这片土地,在军事与宗教、语言与钢铁的交错中,开始走向一个没有人熟悉的未来.
传教士、技师、仕绅、工人与孩子们,各自在新的秩序中寻找角sE.而福尔摩沙,这个被洋人重新命名的岛屿,也在无形中被一点一滴重新书写.
文明的轨道,既是直线,也从来不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高辣小说网https://www.gaola.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