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1 / 2)
序章
夜已深沉,我独自一人在昏h的灯光下翻阅着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纸张微微发h,边角残破,上头盖着「机密」的红sE印记。我屏息凝神,一行行读下去。突然,一个词组跳入眼帘——“七姐妹”。我不禁皱起眉头:七姐妹?那不是神话中的昴宿星团吗?然而在这厚厚的报告里,“七姐妹”代表的并非星辰,而是盘据全球石油工业长达数十年的七个西方石油巨头?。
档案彷佛在向我揭示一段被隐藏的历史:一个关於石油、权力与Y谋的庞大故事正徐徐展开。
据资料记载,“七姐妹”这个称号是由义大利石油家恩里科·马泰在1950年代所创——当时他愤懑於少数西方公司对石油资源的垄断,便以神话中难以撼动的七位nV神来讥讽这七家石油公司?。
它们包括英国的英伊石油公司後改名英国石油BP、壳牌石油,以及几家由标准石油分拆出的美国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等。二战结束後的数十年里,这七家跨国公司几乎掌控了中东到拉丁美洲的大部分石油生产与供应。在那个时代,他们就像看不见的帝国统治者,以联合垄断的方式主导着全球的石油市场。
档案中的描述带我回到了1928年8月的一个场景——苏格兰高地深处的阿赫纳卡里古堡,几位身份显赫的绅士正在炉火旁低声密谈?。
屋外夜雾弥漫,而古堡的厚墙之内,英伊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掌门人围坐在一张长桌旁。他们神情肃穆,地图和数据散落一桌,讨论声压得极低却透着迫切。一位英国石油大亨缓缓开口:“我们不能再让彼此削价竞争下去了……是时候联手瓜分这个世界了。”另一位美国石油执行长点头赞同:“没错,各自为政只会两败俱伤。不如按现有格局停火——市场份额各取所需,价格我们共同制定。”?
他停顿片刻,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从现在开始,石油工业的命脉,将由我们几人握在手中。”最年长的荷兰人举起雪茄示意,道出这场密谈的默契:“就照现状来划分吧。”於是,他们在古堡烛光下草拟了一份秘密协定,被日後的人称作“阿赫纳卡里协议”或“现状协定”。这次隐秘会议标志着一个石油卡特尔的诞生——几大公司决定协调产量、瓜分市场、垄断价格,再也不让彼此陷入恶X竞争?。
多年後,美国国会的调查委员会将其直斥为“国际石油卡特尔”?
我合上档案,後背竟渗出一层冷汗——原来早在一战後的年代,全球石油经济的走向已在这幽暗古堡中被几双大手暗中改写。经济学上将这种由竞争对手协同垄断市场的现象称作“卡特尔”?
而此刻,我彷佛亲眼目睹了卡特尔经济学的一次经典演出:几个表面竞争的卖家,实则在幕後结成同盟,共同C纵供给与价格,攫取远超正常竞争的利益。这七姐妹正是透过这样的卡特尔式运作,在随後岁月里将黑sEh金的利益最大化,势力范围渗透进各大产油国的土地。档案中的数据显示,到1950年底,七姐妹所组成的石油联盟控制了全球超过98%的石油产量?!换言之,当时世上每一盏明灯、每一架飞机所燃烧的油料几乎都绕不开他们的掌控。这七家公司的权势之大,已非一般国家所能匹敌——它们结合起来所产生的财富,甚至超过许多中小国的国民经济总量?
在那个年代,石油帝国的版图不在地图上,而是隐藏於这些跨国公司的财报和议价桌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然而,当七姐妹沉浸在垄断带来的财富与权力时,另一GU力量也在暗中酝酿。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亚洲、中东、拉美的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掀起了民族主义浪cHa0。这些国家的领袖和人民开始质疑:为何自家领土下喷涌而出的石油,利益大头却落入外国公司之手?他们渴望夺回对自身资源的主权。早在1938年,拉美的墨西哥曾率先尝试石油国有化——总统卡德纳斯果断地将境内外资石油公司财产收归国有,引发国内民众欢呼?
当时的美英石油巨头对此震怒,西方政府亦考虑过报复措施,但最终因顾忌战云密布的欧洲局势害怕墨西哥倒向德国而作罢?。
墨西哥的成功举动彷佛预示了战後风起云涌的去殖民化进程:各产油国不甘心继续充当他人的油井,酝酿着收回黑金钥匙的计画。
档案的记录很快跳到了1950年代初的中东。此时,七姐妹的石油帝国迎来了第一个正面挑战者——伊朗。1951年,伊朗的民族主义浪cHa0推举出一位意志坚定的民选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摩萨台痛心於伊朗数十年来沦为英国石油公司的油田,决心夺回国家资源控制权。一上任,他便在议会通过法案,将伊朗的石油产业收归国有?
消息传出,德黑兰街头响起欢欣的口号,人们把他的照片高举过头,视他为民族英雄。然而,此举却狠狠触动了西方强权的神经——特别是对伊朗石油觊觎已久的英国。英国政府拒不承认国有化决定,随即对伊朗发动经济制裁,封锁其石油出口?更黑暗的行动在幕後酝酿:英国首相丘吉尔秘密游说美国合作推翻摩萨台政权?对西方而言,一旦伊朗成功实现石油国有化,将开创一个可怕的先例,让其他产油国群起效尤;为了守住中东这块石油蛋糕,他们不惜动用非常手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