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君臣奏对(1 / 1)

(' 岁币无疑是丧权辱国的,自古华夏王朝更迭,也就大宋干过这麽没出息的事了。 后来的辫子朝,入侵华夏后好的不学,割地赔款这一套倒是青出于蓝,也算帮大宋长脸了。 后世很多人说,我们那帅气迷人的老祖宗缺的只是一张世界地图,这话没错。 但你给大宋官家一张世界地图,他们能干啥?他们是个啥? 华夏都没能统一,别聊那麽遥远的话题,超纲了。 岁币不能不给,赵煦很不甘心。 刚接手偌大的帝国,他渐渐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可是北方的辽国却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他的权力还不够大,他仍被北方的辽国死死地压制着。 辽国索要岁币,是皇城司从北方传来的情报。 皇城司的消息传递渠道比较特殊,比正常的军报更快。 赵煦盘算着国库的盈馀,不由心中气短。 有一种被高中生堵在巷子里抢了零花钱的愤慨和无奈。 「年复一年!年复一年!每年都交岁赐,我大宋还要交多少年!」赵煦愤怒咬牙。 赵孝骞站在赵煦面前没吱声,这是军国大事,身为宗亲应该避嫌。 赵煦却不肯放过他,从感情上来说,赵孝骞是堂弟,他比那些朝臣更值得信任。 「子安,你说说,我大宋可有办法,让辽国免了咱们的岁赐。」 赵孝骞垂头道:「官家,臣是宗亲,不敢妄议国政。」 「你我兄弟闲聊,不算僭越。」赵煦不在乎地挥手。 赵孝骞几番犹豫,想到未来三十年后,华夏史上最耻辱的靖康之耻就要发生,从皇帝到宫室宗亲数千人,都被金国俘虏,其中便包括自己这个楚王世子。 刚穿越过来时,赵孝骞的想法很简单,大不了事发前带上老婆孩子远遁,从此隐姓埋名。 毕竟独自一人改变历史轨迹,实在太辛苦了,赵孝骞下意识便想逃避。 可是,如果有机会能改变历史,为什麽不试试?何必非要落得隐姓埋名浪迹天涯的下场?住在汴京成吃香喝辣不更惬意吗? 现在赵煦当面垂问国事,算不算一次机会? 赵孝骞咬了咬牙,那麽,就试试吧。 不听也无妨,就当给狗念经了。 赵孝骞沉默许久,缓缓道:「官家若许臣大胆,臣便妄议几句,对错与否,望官家勿罪。」 赵煦点头:「大宋无言者论罪的规矩,你但说无妨。」 「官家,欲免岁赐,不能指望辽国发慈悲,而要靠咱们大宋自身的实力,咱们实力强大了,辽国还敢要岁赐吗?臣的这个想法,不知官家认同否?」 赵煦不假思索点头:「此为正理,朕深以为然,子安继续说。」 赵孝骞松了口气。 就怕他与赵煦的三观不合,若赵煦回答说朕就是喜欢跪着,朕只想让辽国给朕打个折,接下来就真没啥好聊的了。 「所谓『实力』,无非『富强』二字,国富,军强,如今大宋虽国库不足,但勉强能支应一场大战,唯独『军强』二字,臣昧死言,远逊辽国多矣,官家认同否?」 赵煦笑了:「子安说话不必如此小心翼翼,说一句便问朕是否认同,朕是在问计于臣,也就是君臣奏对,子安大胆畅言便是。」 赵孝骞却严肃地摇头:「不,臣所说的话,是一步步来的,臣需要知道,官家与臣的想法是否契合,以及契合到哪一步。」 ', ' ')(' 赵煦顿时也严肃起来:「好,国富军强,朕也认同。」 赵孝骞接着道:「军队强大,可御外辱,可平内乱,不客气的说,官家对大宋的统治基础,其实是建立在军队的效忠之上的,这句话,官家是否认同?」 赵煦认真想了想,迟疑点头:「也算……认同吧,朕以前认为,皇帝是靠文官的拥护,才能左右朝局,推行国政,但子安所言也不无道理,若无军队效忠,朕的话谁肯听?谁肯拥护朕这个皇帝?」 意见稍有分歧,赵孝骞于是停顿了很久,他在等赵煦自己消化,转变观念。 这场君臣奏对,只是偶然发生的。 但或许在多年以后,会被浓墨重彩记入史册。 赵孝骞此刻要做的事,是彻底板正赵煦的观念。 大宋之弱,是从开国时的国策上便已注定了的,所谓的「祖宗成法」,才是造成大宋羸弱的根本原因。 良久,赵煦终于点头,这次语气坚定了许多,或许是自己想明白了。 「没错,军队的效忠,比文官的拥护更重要。」 赵孝骞接着道:「官家若能想通这一点,便知『国富』与『军强』是同样重要的,推行新法是为了国富,但军队方面,官家却不闻不问,那麽,大宋便只能跟以前一样,年复一年给辽国交岁赐。」 赵煦脸色突然一变:「子安的意思是,军队也要变法?」 赵孝骞叹道:「军队变法很难,眼下不一定有条件变法,至少……对大宋的军汉们多一些善意的优恤,稍微提高一下他们的地位。」 「军汉们的要求不高,朝廷每年多给些军饷,以及……把他们当人看。肚子喂饱了,尊严满足了,谁敢不为官家卖命?何至于面对辽军时一击即溃,一败再败。」 看着神情有些震撼的赵煦,赵孝骞低声叹道:「官家,文贵武贱固是祖宗之法,但自真宗后,此风愈演愈烈,武人军汉们已被文官踩进泥土里了。」 「官家可知,民间有句俗语,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此为何故?因为军汉没地位,没待遇,甚至没人权。」 「可是,官家需要军汉们保江山社稷啊,若对为国卖命的人如此苛酷,日后谁愿为官家效死?」 赵煦神情愈发震撼,赵孝骞今日的话,简直闻所未闻,甚至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他的每句话赵煦都无法反驳。 文贵武贱是事实,没把军汉们当人也是事实,朝廷募兵制愈见艰难更是事实。 武将军汉在君臣的眼里,简直与下人奴隶一般,动辄喝骂训斥。 赵孝骞的话直指重点,赵煦突然察觉,长此以往,大宋莫说交岁币了,就连社稷都岌岌可危。 「朕,朕的汴京尚有三十万禁军……」赵煦艰难地试图找回场子。 赵孝骞笑得很灿烂:「官家这麽说的话,臣无言可进。」 我跟你聊军心士气战斗力,聊军人的尊严地位,你特麽跟我聊数量。 这不是耍流氓麽。 大宋军队的问题很复杂,从赵匡胤的国策,到募兵制的利弊,再到历任官家对兵权的掌控和防范等等,一团乱麻似的问题。 今日赵孝骞只说了最浅显的东西。 饭要一口口吃,今日之言,只当在赵煦心里种下一粒种子,让他自己慢慢苏醒,从而意识到该对军队有所改变了。 赵煦此刻的心绪很乱,赵孝骞的话让他赫然发觉,大宋的军队确实应该解决一些问题了。 禁军,厢军,乡军,不管什麽军,其实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奏疏上能看到,但被新法旧法国库财政弄得焦头烂额的他,下意识便忽视了军队的问题。 「子安之言,振聋发聩,朕受教了。」赵煦由衷叹道。 赵孝骞急忙道:「臣妄议国政,官家恕罪。」 「国士良言,正该论功,怎可言罪?」赵煦展颜一笑,深深地注视着他:「朕没看错人,子安有大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