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437节(2 / 2)

谢慕林确定了,自己方才没有听错,皇帝在诏书里就是这么写的。

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四皇子朱珞,而是选择传位给了弟弟燕王朱晟。

当然,诏书里也写了,新君是朱晟不假,但朱珞也会作为储君,继续稳坐东宫之位。燕王府则交给燕王世子朱瑞继承了。等朱晟登基,燕王的爵位与责任就会顺势传承到朱瑞头上,以确保燕王府后继有人。

听起来是十分周全的安排,但这太突然了!

所有人都以为,皇帝顶多就是不顾内阁的反对,把燕王朱晟立为摄政王,让他辅佐储君四皇子朱珞,直至朱珞亲政而已。他这几天都透露出了这样的意愿,所有人心里都有数的。他可从来没提过,要换个人继承皇位!

大家甚至已经可以想象,以如今内阁高阁老为首的文官重臣们对燕王的反对态度来看,新君继位之后的几年,估计都会是内阁与摄政王之间的明争暗斗了。若是后者占了上风,新君的地位是否稳固就成了未知之数;如果是前者占了上风,把摄政王给赶出了朝廷,新君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位弱势君王,在位期间始终被内阁牵着鼻子走……

当然,站在朝臣的角度,大约觉得后面这种情况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状态吧?一位出身弱势、生母是无脑宠妃、从小到大都是皇帝宠爱的小皇子形象的储君,怎么看都不象是士人们理想的君主人选。无奈他拥有名分,忠心于朝廷的臣子们是不能拒绝这位君王的。与其让他掌握朝政,让天下有识的君子们替他收拾烂摊子,还不如让他在皇宫中做个温和听话的傀儡,由朝廷大臣们替他治理江山呢!

然而,所有人对于新君上位后的朝廷局势的猜测与预估,如今全都落了空。

天知道皇帝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他自己有儿子,这个儿子虽说传闻中身体不是很好,可能寿命不长,但毕竟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不是?况且,就算小儿子不适合继承,他其他三个儿子都还活着呢!长子被废也就罢了,三子只是被厌弃而已。只要皇帝改变主意,他随时就能上位的!更何况,若连早年被先帝出继的燕王都能回归皇室以皇弟身份继承皇位,被当今皇帝过继出去仅仅一年的二皇子要回归本家,也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这世上怎么会有皇帝这样的人?这么大的江山,竟没有交给四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交到了弟弟手上?!

他弟弟就算对他再忠心,也是有儿子的呀!他就不怕自己儿子的储位保不住,将来会被侄儿抢走,连性命也丢了么?!

在场众人都觉得满脑子疑惑,但其中看出皇帝并不是临死前病糊涂了,才做出这种决定,而是真心实意打算把皇位交给弟弟的人,也很快镇定下来,开始思考这么一封传位诏书会给所有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了。

不管内阁对燕王有多少不好的看法,他在世人眼中都是一位战功赫赫、稳重有威仪的亲王。这样一位新君继位,别说不需要什么摄政或顾命大臣了,内阁光是要在他面前争取话语权都难!燕王治下虽说也是由朝廷派遣官员前去治理地方,但谁也不敢说燕王不懂得经济民政了。北平地方太平富庶,政治清明,这里头自然也有燕王的功劳。他兴许更擅长兵事,但文臣们想要在政务上糊弄他,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一位有资历有功绩、有勇有谋的新君,还刚刚被内阁与文官们得罪得不轻……殿内的武将们都瞬间兴奋起来了,觉得接下来他们会迎来一个新时代!哪怕边境承平,未必会有多少大战的机会,可只要他们武将不再被文臣压得透不过气来,在朝中能说得上话,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看到武将们的表情变化,文臣们也感到不妙了。他们当然不希望迎来一位亲近武将的新君,更别说这位新君本来就是军伍中人。万一新君倔脾气发作,不满足于边疆太平,一心要把北方的敌军都消灭殆尽,便不停地掀起战火,那怎么办?!钱从哪儿来?粮从哪儿来?兵呢?国库扛得住么?!

就算燕王不主动兴战,只是在日常政务中偏向武将们,那也不行呀!仗都打完了,如今是太平年月,国家是要靠他们这些文臣君子去治理的!武将们懂什么?!

文官武将们互相对视着,彼此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

但脸色最难看的还要数跪在最前方的内阁众臣。

当中那几位原本是皇帝心腹的大臣似乎瞬间就想明白了皇帝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决定,都露出了苦笑的表情。他们一念之差,似乎有负于一直相信、重用他们的君主,为的不过是实现自己的抱负,没想到阴差阳错……以他们所了解的皇帝脾气性格来看,皇帝原本肯定没有易储的想法,只是他们咄咄逼人的态度令皇帝产生了猜疑之心,最后却让燕王得了利。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实在是糊涂!

这几位大臣都没有再说什么。皇帝决定让谁来继承皇位,只要人选不是太离谱,他们似乎没有过问的资格。说白了,他们只是臣子而已,不可能插手皇帝家事。那些在皇子中选人站队,参与夺嫡之争,妄图谋取拥立之功的官员,素来就是被他们所轻视的。

只有高阁老与另两位大臣还不肯死心。他们试图向皇帝进言,请皇帝改变旨意。

然而皇帝说:“君无戏言。诏书已然宣读过了,此事就此定下,没有改变的可能。你们若接受便罢,不接受,只管挂冠求去。朕不会留人!”

那两位大臣面色难看地闭了嘴,只有高阁老还在用忿忿不平的眼神瞪着燕王,仿佛他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迷惑了君主,让皇帝做出了如此荒唐的决定。

谁知皇帝却说:“高老头,从前你就反对朕废储,后来又反对朕立朱珞,说是国赖长君,主少国疑。朕那时还以为你是真心为大明着想,没想到你心里是向着朱玏的,还指望朕立朱玏呢?不可能!朕已下旨废他为庶人,将来他会过得如何,就得看新君的气量了。朕的兄弟很好,他会替朕守好江山,不叫你们这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庸臣夺走皇儿的权位!你想做白日梦?朕才不会让你称心如意呢!”

高阁老的脸瞬间刷白。他终于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第1644章 嘱托

皇帝看着高阁老的表情,只觉得心情舒畅无比。

内阁的几位大臣,无论是不是他的心腹,都是他多年来仔细观察留意过,确认可以信任的。他铲除了曹家在朝中的大部分势力,也将林家的党羽清洗得差不多了,能留在内阁里的大臣,自然是他觉得可以信任、交托大事的。他还让燕王与萧明德出面去压制住了武将们,还镇压住了宗室。他原本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没有想到,他只是为了稳妥才让弟弟燕王去为小儿子摄政,内阁却忽然跳出来跟他作对。他觉得自己被背叛了!

被自己曾经信任的大臣背叛。

这种感觉令皇帝怒火中烧。他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原谅高阁老等人。偏偏之前他对他们还有信任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出面稳住文官圈子,他设法助他们在朝中积攒了太多的威望。过去这种威望十分有利于他压制曹林两家所亲近的文臣,可现在却让他感到束手束脚。

如果他还有足够的时间与足够的精力,他就可以慢慢分辨出哪些文臣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哪些是跟内阁沆瀣一气的,还可以慢慢想办法收拾那些胆敢背叛自己的人。

无奈他没有。

匆忙中他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脑子里只有“既然你笃定朕会为了顾全大局对你退让,朕就直接让你盘算落空”的念头。

内阁在他心中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他只是顾及小儿子继位之后,尚未到亲政的年纪,需要有人代理朝政罢了。既然他原本选出来的代理人不可靠,又没有时间再找几个可靠的,那索性就别找代理人了!小儿子需要顾命大臣辅佐,弟弟却不需要。反正弟弟对他总是忠心耿耿的,也没有亲生儿子。别说弟弟不会杀他的小儿子,断绝他的血脉了,就算弟弟真这么做了,弟弟的儿子不也照样是他的骨肉么?!

皇位的归属,终究会落在他的儿子手中。

看着高阁老和他的同党们露出那悔恨不已的表情,皇帝的心情就无比愉悦。

愉悦过后,他就不想再看到内阁众人的嘴脸了。

他转头去看方才宣读了诏书的翰林学士们:“就这么定了,把诏书传告天下吧。也好让天下人知道,他们的新君是谁。”

高阁老扑通一声跪倒在皇帝面前,老泪纵横:“老臣纵使有违逆圣意之处,也非出于私心,而是为了皇上着想,为了朝廷与百姓着想!皇上即使对老臣有再多的不满,事关皇位归属,此乃国家大事,还请皇上三思!莫因为对老臣的厌弃,便听信谗言,做出冲动莽撞之事,日后危及江山社稷……”

皇帝已经不想听他说的话了,轻轻摆了摆手:“朕怎么不知道你是这等忠臣良士?从前曹家得势时,你还说要为了大局,与他们交好,为此向朕请罪。你说你忠于的是大明江山,不是单一哪一个人。朕那时候虽生气,也被你的话逼得没办法骂你。既如此,那你今日就不要食言。你忠于的是大明江山,朕的弟弟已经被朕指定为新君,是这大明江山的新主人,也就是你日后的君主。你要效忠于他,竭尽全力辅佐他。若是做不到,就离开吧,不要赖在朝中,成天想着要怎么跟君王作对,步上曹家人的后尘,成为你所不齿的逆臣!”

高阁老被噎住了,恨不能当场撞柱,被跪在边上的禁卫统领何万安给拦了下来:“高相,别闹了。皇上病着呢,你在御前失仪之后,还要再冲撞圣驾么?!你这样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

高阁老呆呆地看着他,终究还是被左右众人给劝了下来,请出殿外去了。

还有一些大臣与武将留了下来,宗室们也在。

太后仿佛这会子才反应过来,含泪哽咽着对皇帝说:“何至于此?就算你把皇位传给珞儿,阿晟也会替你守好江山的。你忽然来这么一出,是不是心里仍旧信不过你兄弟,所以才打算把皇位给他做补偿,好让他心甘情愿替你守好江山?”

皇帝苦笑道:“母后仍旧慧眼如炬……但您有一句话说错了。朕并没有信不过阿晟。朕正是因为信得过他,才会把位子传给他的。”他抬头看向燕王朱晟,示意后者到自己床前来,又唤了一声小儿子。

四皇子从听到传位诏书的内容开始,就一直是一脸呆滞的模样。因为皇帝的旨意实在太出他的意料之外了。他本以为今天皇父就要去世了,而他也会接任皇帝之位,却万万没想到,自己还要在储君的位子上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