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政治培训与本地议会萌芽(1 / 2)
福尔摩沙的殖民统治已过半世纪,当地社会渐渐形成一个新兴阶层:受英国教育薰陶,却生於斯、长於斯的「本地子弟」.这些人多出自仕绅家庭,英语流利,能在总督府与乡里之间周旋,逐渐成为殖民T制与本土社会之间的桥梁.
这一转变在1908年达到关键点.当年秋天,总督韦克汉爵士在凤山主持了一场政务座谈会,首次公开提出「设置殖民顾问会议」的构想,旨在纳入本地声音以强化政令推行.
「福尔摩沙治理已进入新阶段,必须予民众表意之门,始能导之以义、服之以理.」——韦克汉爵士致总署电文.
消息一出,南北各地反应不一.在打狗与府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组织读书会,讨论何为「顾问议会」与「民意代表」而在内山地区,族群领袖则警觉此举是否意味更深的统合企图,甚至可能削弱传统自治权力.
---
一、殖民书院与政治培训
议会制度未成形前,英方已默默展开一项人才培育计画.在府城西侧,一栋仿英式红砖建筑悄然落成,其名为「福尔摩沙殖民书院」.这所书院专门招收本地菁英子弟,课程包括英国宪政制度、行政学、经济学与演说辩论.
第一届学生仅十人,却来自各地:北方大稻埕的茶商之子、打狗港口的报关员後代、以及来自凤山平原的垦户家族成员.他们每日着制服进出红砖书院,成为英人眼中的「希望种子」,也是乡亲眼中的「洋化读书人」.
「治理之道,须从教育做起.愿吾等,成为连接帝国与岛屿之桥.」——书院讲师华顿.
然而,不少私塾教师与传统士绅对书院颇有微词,认为其破坏科举JiNg神,摧毁子弟忠孝观念.甚至有地方议论,称书院为「洗脑所」.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二、议会雏形与代表争议
1912年,总督府正式颁布《地方顾问会设置令》,在府城、打狗与凤山三地成立顾问会,每会由五至七名成员组成,其中半数由总督指派,半数则由限定资格选民间接选出.
能成为选民者,须年满二十五岁、识英语、具固定资产,且无刑案纪录.此举使大部分农民与工匠被排除在外,仅留下商贾与士绅後代有资格投票.
第一届会议於府城举行,由总督亲临主持,场面庄严.议程主要讨论道路铺设、水利整修与税制调整,无涉军政与外交.
然而,即便议题温和,仍引来各方关注.有新成立的报纸《福尔摩沙晨讯》刊文批评:「若仅能议论G0u渠与砖块,则此议会不过装饰品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